浅析《琵琶行》传颂国内外的原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二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8/26 6:47: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浅析《琵琶行》传颂国内外的原因
重庆市黔江中学  田永华  409000
《琵琶行》这首诗在唐宣宗时,几乎人人能背,个个会唱,以至传送异域,雅俗共赏,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连皇帝都称道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琵琶行》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传颂国外,完全得力于全诗无处不在、使人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
一、明线和暗线的巧妙结合
《琵琶行》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活动,一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这两条线索在诗歌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琵琶女月夜弹琵琶,凄凉话身世;诗人则月夜听琵琶,闻琵琶而叹息,听身世而唧唧,于是这两条线索交融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同命相怜的感喟中,然后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诗人则“为君翻作琵琶行”,相似的遭遇,共同的感受,终于导致“满座重闻皆掩泣”,而“江州司马”更是“青衫湿”了。更为巧妙的是,在这两条线索中,前者是明线,从具体现象上反映主题,而后者是暗线,则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中心,也可以说,前者反映了民间的变化,后者反映了朝政的动乱。两者相互配合,把主题揭示得有力而充分。
二、音乐描写和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巧妙映衬
《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第一乐段诗人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别描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又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表现了旋律的轻快流畅,接着,音乐逐渐缓慢下来:“幽咽泉流冰下难”,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在这无声之中,诗人体会到了一种暗恨幽愁。而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 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
更为巧妙的是,琵琶女自叙身世也分三个阶段,正好与那三个乐段相照应。第一阶段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到“血色罗裙翻酒污”,是少年欢乐时期,由于她色艺俱佳,不仅赢得了众多的追求者,而且赢得了众多的金钱,生活中充满了自豪和快乐,正好照应了音乐描写中的第一乐段。第二阶段从“今年欢笑复明年”到“绕船月明江水寒”,是晚年沦落时期,琵琶女从红得发紫到人老珠黄,这个时期,她孤独无依,晚境凄凉。这正好照应了音乐描写中的第二乐段。第三阶段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描写了她当前的心境,回首往事,充满欢乐,面对现实,却又满心痛苦,真是百感交集,悲痛欲绝。这又正好照应了音乐描写中的第三乐段。
就这样,音乐描写的三个乐段和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相互映衬,巧妙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
三、写景、叙事和抒情的巧妙交融
诗人做诗的功底,的确非同小可,诗人借事抒怀,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主线,将写景、叙事和抒情巧妙地交融在一起,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第一次演奏,作者把写景和抒情交融在一起。琵琶女没有出场,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枫叶狄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再配合饯别时“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悲伤情绪,以及听到琵琶声后“主人忘归客不发”的事实中,可以断定,琵琶女弹奏的曲子,基调是悲凉的。
第二次演奏,主要是叙事和写景。先浓墨重彩地描写琵琶女的演奏过程,充分证明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中间穿插着诗人的主观感受:“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画龙点睛地点出了音乐的妙处,揭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特别是后面的景物烘托:“东船西舫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