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 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3. 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 导语
同学们,你们有放风筝的经历吗?能给大家说说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畅所欲言)
(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可是,你知道吗,著名的作家鲁迅一见到北方的冬季天空上有风筝浮动时,是惊异又悲哀。你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风筝》。(板书:风筝 鲁迅)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生谈,师补充)
二、 教学新课
(一) 整体感知
1.选择你所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个标记。
2.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疑难问题,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二)深入阅读:
1.汇总学生疑问。
2.依课文段落顺序师生一起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师生共同解决好下列问题——
·为什么在北京冬季放风筝于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板书:惊异 悲哀)
点拨:联系上文可知,在“我”的记忆里,放风筝是温和的春日,可北京此时是肃杀的严冬,地上还有积雪,所以是“惊异”,联系后文,原来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来。
由此,我们得到的经验是: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可以通过阅读这句话所在文字的上文,同时联系后文来理解。
·为什么要极写弟弟的可怜,哥哥的凶暴?
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是因为它已经从探究文章内容上升到探究写法上,而且这个问题颇有难度。教师点拨——
同学们请思考,解答这个问题,要研读哪一个或几个自然段?
3、4自然段是课文泼墨般至美的文字,抒写得情真意切,是本文的精彩语段。我们一起来品读它,同时,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你从哪儿能读出弟弟可怜来?(生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