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读讲练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素材 / 七年级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2/11 12:53:0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390个字。
  《伤仲永》读讲练
  钟文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字义及词义(见课文译注)
  二、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可见他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这与本文重视教育作用的思想是一致的。
  2.背景材料
  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写成的散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年)。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的人才观。这个故事留给后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至今仍有其价值。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二、文章脉络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针砭了当时家庭与社会都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人成长的决定作用。
  第一段写方仲永五岁时的情景。“世隶耕”说明不可能对仲永有诗书熏陶的影响,刚五岁没有读书,没有见书具也很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忽啼求之”不得不奇了。这里“忽”字很突兀,而且还能“即书诗四句”,还“自为其名”,就更奇了。自此以后,指物作诗立就,简直是再奇没有了。这里从正面尽量写方仲永的奇异,作者还嫌不够,又从侧面来烘托,如“父异焉”、“邑人奇之”等,正面、侧面尽量写方仲永的奇异,写他聪明超过常人,写他受于天者甚厚,简直是个神童,这里“扬”,正是为后面的“抑”作铺垫,作准备。
  由于“不使学”,天天去拜会那些邑人,方仲永终于变了,第二段就是写这个变化。变化写得很有层次。先是“闻之也久”,这表时传说的时间长,时间久了说的也可能多了,但听的究不可信,紧接着便写“见之”,这时方仲永已大不如以前了。再接着“问焉”,就已“泯然众人矣”。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