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教案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死水》教案(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鉴赏《死水》,体会“三美”。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至少有三重意义。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意象,体会反语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请一位学生清唱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然后教师吟诵作品《死水》。使同学们对闻一多的作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前提。
1、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2、请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1)、本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请分析本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诗人选用了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的词语来描写这沟发着恶臭的死水,将丑恶写的很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体味闻一多在本诗中所体现的 “三美”。
(二)整体感知
(1)、创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2)、教师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