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2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目标
抒情散文鉴赏。包括物象的感知、语言的品味、思想感情的领悟。
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景物描写的品赏和思想感情的把握。
一、导入
1“秋”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物,古今吟咏“秋”的诗句很多,在郁达夫笔下,秋又是怎样的呢?
2“故都”指“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故都的秋”又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课文
1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找出文眼,即表明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这些特点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或从哪些景物可以看出这些特点?)
作者描绘了五幅画面表现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第一幅:清晨静观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一丝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第二幅:落蕊轻扫 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没有声音、气味,只感觉极微细柔软;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
第三幅:秋蝉残鸣 衰弱、无处不在
第四幅:都市闲人 雨有味、像样,交谈的语调缓慢悠闲。
第五幅:胜日秋果 枣子淡绿微黄。
3北京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平凡的景物来表现?
作者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把存在于千家万户中的秋的神蕴展示给读者。
4从作者赏秋的角度、选择的事物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内心的主观感受。
5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境?
知人论世,介绍作者生平及写此文的背景:30年代,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居无定所,衣食无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这种“悲凉”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
6有什么样的心境,眼前就会呈现什么样的景物。从五幅画面的描绘中可以体味出作者的什么感情?
对故都之秋的热情的赞美、深深的喜爱、绵绵的眷恋。
7作者还运用什么手法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①对比、烘托手法,与南方的秋对照,更体现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
②直抒胸臆,结尾一句直接表达了爱故都之秋胜过生命的感情。
8配乐朗读全文,读出语言的节奏和谐之美。
三、能力拓展
阅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节选,分析文章描绘了哪些景色,选取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说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晨,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