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的:
1、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 诵读训练。
2、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起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炼,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齐读《陋室铭》、《爱莲说》,提出字词义上有疑问的地方,老师予以指导。
㈠、 生字词:
馨xīn 鸿儒hóng rú 案牍dú 西蜀shǔ 濯清涟zhuó
蕃fán 淤泥yū 亵玩xiè 隐逸yì 鲜有闻xiǎn
㈡、 一词多义:
是 名 之 往来 鲜 外 远 而
㈢、 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闻名,著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3、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4、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5、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6、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㈣、 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
——倒装句。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翻译时的语序应为“有何陋”。
三、就《陋室铭》一文分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
——本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居室的情景,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其什么作用?
——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 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仿句:室不在华,有贤则贵。
3、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作者“惟吾德馨”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4、 末句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明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诵读训练:
1、铭是韵文,可以叫学生找出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2、 第一层中,前四句是铺垫(先不提类比论证),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的正意。
3、 第二层写“陋室”。“苔痕”二句写环境(可让学生说说环境的特点),要读的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可问学生共写几件事),读时须一事一顿。六句中有虚笔(可让学生说,即“往来”句、“无丝竹”二句),虚笔读得轻一些,才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