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我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我认为在语文创新教学中,大力提倡趣味教育,寓教于乐,仍不失为当前语文教改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代美育家认为:趣味是关于美的,高等趣味乃是对美的爱与追求。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动感情,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注意提倡趣味教育,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真善美的活人。然而兴趣并非生来就有,语文教师如何使学生对所教的内容感兴趣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施行趣味教育时的一些做法。
一、动情导语,引起共鸣。一个人的内心所产生的情感,触动了别人的心灵,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这就是感情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教师的导入语要注入情感的血液,就像绿叶丛中点缀的红花,引人注目。同时,还要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要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坎上,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如《核舟记》一文,为了引起学生共鸣,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冷漠、害怕心理,我把核舟雕刻者的籍贯作为导入语的突破口。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核舟记》,题目中的"记"有摹写的意味,全文如实写出了雕刻在核舟上的全部的人和物。总长不到一寸的小小核舟,经过雕刻家的妙手,刻上了很多的人和物,活灵活现。那么请同学们用课文原话回答,这位微雕大师的姓名、籍贯?当学生答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后,我就用前低后高的扬上调,归纳同学的回答。"对,姓王名毅字叔远,是虞山常熟人!我们以我们是常熟人而骄傲!希望同学们长大后,像王叔远一样成为世人敬仰的人!我把重音定在常熟、骄傲、世人敬仰这些字眼上。这样经过语调、重音处理,赞美、自豪、期望之情就注入了同学们的心田,师生感情开始共鸣,随着学生的心弦被拔动,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因此课堂上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就很融洽了。
二、巧用插图,因势利导。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字和插图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两种工具,教材作为教和学的主桥梁主要借助文字来表达的,而插图则是帮助理解文字的重要手段,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可感性等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学生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这时起,他们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即还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支持的思维向理论型转化。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某些插图,不但能使学生感到兴味盎然,而且能给学生以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能使学生在理解书本知识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渔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死"与"不死"看似矛盾,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来考虑的。我先叫同学观察文中插图,思考图中画了些什么?待同学答出"一个人仰面漂浮在海面上,手里拿着书正悠闲自在地看着"时,继续追问:"为什么人能躺在海面上而不会沉下去?这种奇异的现象与文中描述的哪个传说如出一辙?它们都说明了死海的什么特征?这样利用插图因势利导,就能很好地把学生吸引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内涵。
三、创设情境,唤起美感。
教育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情景。众所周知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选入初中教材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这四大样式。教学时,教师应捕捉文学作品的闪光点,然后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为课堂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直觉美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震动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