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模式”对散文创作的消极影响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其他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9/28 0:59: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7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杨朔模式”对散文创作的消极影响

关 键 字:杨朔   模式    散文   消极   影响
内容提要: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家──杨朔,在艰苦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境界优美、诗意盎然,形成“杨朔模式”。“杨朔模式”从内容和形式上限制了作者的创造,使创作之路越走越窄。问题实质在于这是一个“假”模式,是一个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它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生活。这种模式对散文的创作起着消极的影响。

散文,文学花园里的一株美丽的花朵。建国后,百废待兴,散文创作也出现了新的高潮。但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里,若谈及散文,就势必会提及一人——杨朔。
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既能放得开,但又能收归到他所要求的主题思想上来,他写美丽的风光,但又归结到人物的精神面貌。结构谨严,层次曲折分明,遣词造句精练别致,富有诗的意境,有他独特的风格。杨朔以其诗体散文的成就,并以鲜明的民族化特色,在当代散文的发展史上,深深地刻下了他的足迹。从人们对杨朔散文的喜爱,便可看出其散文作品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深远的影响。但杨朔散文也是有其明显缺点的,在思想内容上也有其时代局限。
生平和创作道路
  杨朔(1913——1968)是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原名杨毓瑨,字莹叔,一九三七年后改用现名,山东省蓬莱县人。一九二六年小学毕业,一九二九年随舅父到关外谋生,在哈尔滨一家英商洋行里当办事员。在此期间,他一面做事,一面在一所英文学校里攻读英语,井跟随一位前辈研习中国古典诗文。他搞过一些翻译,写过一些旧体诗词,这些文学素养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九•一八”东北沦陷之后,他不甘于在日寇铁蹄下生活,愤然离哈赴沪,集资筹办了“北雁”出版社,拟出抗日进步书籍。抗战爆发后,他到了武汉,开始写作抗日救亡的文章。这年冬天,杨朔至延安。不久,又离延安到西北各地,于一九三八年辗转到了广州。在这里,他完成了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的写作。这部反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小说,曾在广州《救亡日报》的“副刊”上连载,第二年由生活书店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一些通讯特写,集印成书后名为《潼关之夜》。
  一九三九年杨朔参加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达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此后就留在那里,随同八路军转战于山西、河北一带。这期间,他写了一些歌颂抗日英雄、反映抗日斗争的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
  一九四二年杨朔从敌后回到延安,在中央党校第三部学习了三年多。他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得到很大的提高。他曾以“自有诗心如火烈,献身不惜作尘泥”自抒情怀,表现了他决心为革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这可视为他创作的第一阶段,也可说是他的“试笔期”。此间创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较一般。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