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记》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虎丘记
第一课时:
《虎丘记》
目的:
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中对月夜歌声生动传神的描写。
重点
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中对月夜歌声生动传神的描写。
难点
理解本文的审美重心和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品味本文清新流畅的语言。
方法
阅读、分析
过程
一、讲习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现在湖北省公安)人,文学家。早年由进士除吴县知县,称病去,遍游吴会山水。后又担任过一任京官,晚年归卧柳浪湖上,以诗酒卒。留有《袁中郎全集》四十卷。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合称“公安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公安派”在文学上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道统。他们的作品也能打破传统诗文的陈规陋习,抒发个性,清新流畅。但由于不适当地强调表现自我,忽视社会现实,故作品缺乏浓厚的社会内容,思想贫乏,风格轻佻。著有《袁中郎全集》。
《虎丘记》记述了明代苏州虎丘山中秋月夜游人云集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虎丘的月夜景色和游人聚饮欢歌的场面,刻画细腻,情致盎然。
本文善于把自己的个性、情感、风貌渗透到景物描写之中,刻画细腻,文笔隽秀生动,丝毫没有雕凿的痕迹,语言清新、流畅、浅近,接近口语。
二、阅读课文
1.通假字
①阖:合 范例讲解:倾城阖户
②呕:讴 范例讲解:布席之初,呕者百千
③识:志 范例讲解: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2.活用词
①名词用如动词
范例讲解: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 月:出月亮 花:开花 雪:下雪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吏:作官
②名词作状语
范例讲解:
檀板丘积,樽罍云泻 丘:像小丘一样 云:像云一样
3.古今异义
范例讲解: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古义:离
三、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虎丘记》
目的:
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中对月夜歌声生动传神的描写。
重点
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中对月夜歌声生动传神的描写。
难点
理解本文的审美重心和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品味本文清新流畅的语言。
方法
阅读、分析
过程
一、文章结构
二、要点详析
品味文中对月夜歌声生动传神的描写
本文第二段对月夜歌声作了非常生动传神的描写。这一段描述独特地借助于“布席之初”到“未几”、“已而”、“比至”的表示时间观念的词语的微变,带动出意象的轻转,使一幅幅情状图画冉冉扑来。这种对声态情景的描述是流动、变化的,即由繁闹到幽静。“声若聚蚊,不可辨识”、“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嘈杂的声浪,莫之能辨,是中秋虎丘热烈情景的生动、具体的写照,但不是作者审美的最终目标,他所欣赏的是“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是“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可见,作者审美上所追求的是清幽而又明亮的声态。而这一声态又是产生于“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月影横斜,荇藻凌乱”的幽静而又雅丽的环境之中。声、色、境以明丽的格调和交融的整一形式出现,才是作者审美意趣的真正寄托者。他从这里获得了审美感受,确定了他独特的审美个性。他为之神驰和击节的不是钟鼓齐鸣的交响乐,而是轻悠亮彻的小夜曲。作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对此进行了独特的审美评价:“听者魂销”,“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这一段作为全文描述的重心,不是在横长的空间感上取胜,而是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上使意、境导向深入,并以鲜明的层次加以显示。值得细加玩味的是,这一大段声态描述的时间、人数、主体审美趣味是密切融合而又同步推进的。布席之初--唱者千百;未几--数十人;已而--三四辈;比至--一夫。从不可辨识--音若细发,却响彻云际。境界每一移位,则主体审美情思便深入一层,如螺丝钻木,又如开沟掘井,直至审美的核心地带,发现最主要的审美情趣为止。这里,时域的按步换形,带来审美趣味的穿堂入室。
三、诵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