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倾吐心理管窥及教学导引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中学生写作倾吐心理管窥及教学导引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崇左二中:鲁尼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 思,其哭也有怀。”这里所说的“鸣”即倾吐,韩愈分明地告诉人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写文章尤其如此,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物”,这“物”便是“思”,便是“怀”。然而,我 们也不能不看到,学生写作“言之有物”者固然有之,而“言之无物”者亦大有人在。要消除学生作文中“言 之无物”的现象,方法之一便是促使学生会“鸣”,即学会倾吐。因此,研究学生写作时的倾吐心理及培养方 法,对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时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倾吐,就其实质是基于主体心理平衡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举动,或曰精神追求的外化,因而是一种高级 心理活动形式。倾吐属于人的“存在需要”,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尤其体现自我实现和求知与理解需要意识 。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然而他的伟大的诗歌创作活动却是一天也没 有停止过,当代文豪巴金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 的喜怒哀乐。”
当然,中学生作文不同于文人创作,他们写作中“自我实现”等主观心理意识较之文人大为削弱,他们的 写作心理也较多地打上了严格的或可称之为机械的教学规范的印记,然就其倾吐心理实质而言,写作中的“存 在需要”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从而显示出中学生作文倾吐心理的独有特色,在写作实践中,时时起着规范和导 向的作用。现概述如下。
1.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
所谓情绪倾吐,是指写作者受到某一外来事件的突然刺激,或因接受间接知识(阅读等方式)而在内心深 处激起的或悲伤抑郁,或兴奋喜悦等种种情绪意念时,从而产生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意识。反映 在写作中,文章便情感充沛,主观感受丰富。这类文章大都有感而发,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且较多体现在课 外练笔一类的短文中,如某生因家中装电话被无故勒索一百元后,心中大怒,遂“鸣”一篇《人的道德哪里去 了》,“鸣”后始觉轻松。显然,在情绪倾吐心理支配下写就的文章,除少量的主观片面,大多情真意浓,时 有精品产生。
所谓理性倾吐,是指写作者面对某一论题,或某一社会生活现象作理性思考,从而产生通过文字表达生活 认识及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意识。在这种心理意识支配下写就的文章,往往能对生活作概括性的提炼和总结, 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事理,进而表现出创造性的发现能力。月亮妩媚娇柔,辉洒大地,人 见人爱。但爱思考的同学却不以为然,月亮本无光源,借他人光辉走近人类,巧取赞誉,实不足取。在深遂的 夜空,只有星星,默默地为宇宙散发着光和热,引导人类探究无垠宇宙的奥秘,却从不索取赞誉,这才是真正 的伟大。《月亮,你害羞吗》因此散发着诱人的创造性魅力。
写作中,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任何一篇出色的文章,都是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的完 美结合。情绪倾吐突出“真”,赋于文章以生命;理性倾吐突出“思”,令文章充满思辩气息。二者的有机统 一,使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都达到了完美境界。
2.有意倾吐和无意倾吐
有意倾吐,顾名思义,是主体在主观意念支配下的一种目的明确的倾吐行为。金道行先生在《写作心理探 索》一书中把这种倾吐心理分为两类,即“缺乏性”倾吐和“丰富性”倾吐(其依据是克雷奇的动机理论), 前者的具体表现如韩愈所言“不平则鸣”,即由主体心理需求和外界供给失衡所引起的补偿意识的外化行为, 而后者则是基于一种创造意念而产生的心理行为,两者都是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产生的“强烈的心理张力” 所致。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这两种心理都表现得极为明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时,有意识倾吐意 识越强,倾吐心理张力越大,写出来的文章就越加丰厚;而有意识倾吐意识淡漠,倾吐心理张力较弱,写出来 的文章也就显得贫弱无力。
无意倾吐,并非主体无目的的倾吐行为,而是更高层的心理倾吐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主体在日常生活 实践中的感受、经验、认识成型后沉积到意识的潜区域,由偶发的因素激活后在文章中闪现出的灵感火花。这 火花是对生活和事理的认识的高度浓缩,因而往往是深遂、隽永的。可以说,一篇成功的作品,其倾吐心理总 是由有意倾吐和无意倾吐交织在一起的。冰心的《小桔灯》,其有意倾吐是表现小姑娘的勇敢、坚强,其无意 倾吐正是作者关于灯的给人光明、希望、鼓舞的潜在认识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