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你知道吗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他自己曾说过“吾少也贱”的话。他年轻时曾当过管理粮食、牲畜的小官,直到五十岁时,才作了司寇这样主管刑法的高官。他不满当时“礼乐崩溃”的政治局面,提出了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力图恢复西周时期的社会秩序。为此,它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极奔走游说,但受到各国当权者的冷遇。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专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首开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弟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桃李满天下,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本课中提到的“子贡”就在七十二贤人之列。孔子还先后编修、删订了《诗》、《书》、《春秋》等书,为整理和传播我国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以后孔子与儒家学派一直被尊奉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属语录体散文,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南宋时的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箱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的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其中有许多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常为后人所引用。
本课收录的《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