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070字。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案
知识重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条件与方式
知识难点:对国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知识结构:
思考: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由此使得中国的工人运动出现怎样的局面?结果如何?从中得到的教训有那些?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
①“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的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必要性:
②历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军阀靠不住,国民党需要改组。
①中共认为:国民党有革命性,有威信,有基地,可与之合作
可能性: ②孙中山思想转变:欢迎中共与之合作,并接受其帮助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与促进(马林与孙中山桂林会晤)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中共“三大”确定
1,时间——1923年
2,地点——广州
3,内容——确定合作的方针(党内合作)
4,评价——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又有不足之处,即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为陈独秀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为大革命的失败埋下隐患。
思考:中共三大确定了怎样的国共合作方针?如何评价中共三大?
强调:共产党当时力量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形式容易被国民党接受,也有利于共产党以合法身份公开领导工人运动。但是由于两党性质、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纲领又有原则区别,因此与国民党合作不是两党合并,中共必须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
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内容: 解释了三民主义,这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确定了
标志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完成,国民党性质的转变
意义: 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最终确立
国民革命的正式开始
回顾:历史上出现两个国民党,其一使民国初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组建国民党,目的使实行政党政治,限制袁世凯专制,维护民主共和。其二是孙中山重建国民党,并将其改组为四大革命阶级的联盟。
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表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反帝求民族解放,对内各族平等反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是泡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即限制具有独占性质的私人企业,使之不能操纵国计民生;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小结: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突出了反帝反封建、争取真正的民主自由、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等内容,是一个较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要实现这些目标,也必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目标的方法与手段。
思考:在孙中山革命生涯中出现那两次伟大转变?促使孙第二次转变原因有那些?对中国革命产生怎样的影响?
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5月)
1,特点:
2,作用:
国民革命的兴起
知识重点: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
知识难点: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
知识结构:
历史背景
国际方面: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侵略中国
1920年的直皖战争 2,国内方面:军阀割据与混战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
表现
1,国民会议运动
原因:朴素爱国思想;军阀的内讧
①导火线: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性质: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是北洋军阀走向分化的内在表现
影响:直接导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的溃败,推动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
②内容:对内打到军阀,召开国民会议;推翻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2,五卅运动(19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