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2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19 18:50: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讨论作者的选景上体会本课“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法、讨论法、辩论法、知点概括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课文(结合导入的内容,先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关于秋的精彩图片,再投影故都的秋的一组图片。在悠扬的音乐中开始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沈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剑桥,在《再别剑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沈默,沉默是今晚的剑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投影: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1、借用多媒体,将从”清华网”下载的教学录音及图片播放。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全身心投入地欣赏这篇课文。
2、学生默读,并思考: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答:味。(投影)(说明: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仅凭语感就可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过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内容,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三.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投影:清、静、悲凉)
2.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要求用概括性语言)
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秋院)、落蕊轻扫(秋槐)、秋蝉残鸣(秋蝉)、闲话秋雨(秋雨)、佳日胜果(秋果)。(投影: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作者的感受——“清、静、悲凉”?(说明:学生先找出相关章节,再体会、讨论)
  明确:相关章节为上一题的五种情况。(说明:重点分析“秋院”、“秋槐”,另外三个略作分析。)
分析: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4、思考、讨论: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试从多方面来分析。
  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无论哪一幅都是围绕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来写的,如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可见,这便是散文大家的高明之所在——“形散神聚”。另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投影:
“形散神聚”
⑴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⑵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⑶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⑷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说明: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5、思考: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概括)
点拨: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6、讨论: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要求:广泛讨论或对两种观点进行辩论)(说明:此题旨在训练学生从整体对本文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