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集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19 21:04: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9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第一单元
一、单元目标
知识和能力:1. 规范书写、积累、掌握和运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常用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在阅读课文时,能抓住关键的语句,品味语言,理解课文;
2. 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并养成习惯;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利用网络、书籍来搜集、整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感悟和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相对照反思,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和相关的人生问题,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二、单元说明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就意味着站在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上。12岁的青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同时也将面临着种种的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不幸呢?
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既谈理想,也谈生命;既有痛苦,也有乐趣;既言战胜困难的启示,也说遭遇不幸的达观。五篇抒谈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感悟的精彩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它们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的问题。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从容地面对未来,更好地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意象壮阔、意蕴丰富的诗。诗人取像于群山和大海,抒发了自

一、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2.;
过程和方法: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2.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二、重点: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三、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四、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2.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西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3.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问题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过程和方法: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二、重点: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三、难点: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一.导入
    读课文导语。
    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
  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2.抢答:
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 发生在什么时候?
 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
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3.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三、研读主旨
1.探究主旨
 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读最后一节)
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三、 生命 生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1.学会画、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思路;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文悟道,引导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生命,进而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二、重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三、难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引起注意,催动兴奋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与她同呼吸,共命运,认识人生的真谛。(板书课题、作者)
2.朗读课文,探究研讨,走进作者
 教师范读,在范读课文后三节时,语气应有由舒缓到略显高昂的变化过程,以反映作者经历了凝重的思考而顿悟的心路历程。
 学生仿读,这既是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需要,也是在情感上走近作者的需要。
 指名朗读,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题目中的“生命”一词为什么出现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 明确:
本文表现了女作家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

四、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领略文章文字的美和凝练。
      2.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过程和方法:1.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
2. 学习利用网络、书籍来搜集、整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三、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 jiàn)     伶仃(língdīng)     盘虬卧龙(qiú)              仙露琼浆(qióng)     酒酿(niàng)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
    五、童趣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能停顿正确、字音准确、语速流畅、语调从容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2.初步培养借助注解、工具书、用“换字法”“增字法”等疏通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初步学会借助注解、工具书、用“换字法”“增字法”等疏通文言文。
2.观察法,想象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2.感受、培养纯净纯美的童心童趣。
二、重点:能停顿正确、字音准确、语速流畅、语调从容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三、难点:初步学会借助注解、工具书、用“换字法”“增字法”等疏通文言文。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