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5060字。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危永军 地区:永州 学校(通信地址): 新田一中
邮编 425700 电子邮件:1017537805 @qq.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荆轲刺秦王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找出文中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这些细节在表现人物性格上的作用,初步体会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与翻译的能力。
2、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编写课文的情节提纲。
3、通过自读训练学生文言语感,通过对细节刻画的作用和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材料深入思考的能力。
德育目标:
1 、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2、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3、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
学
重
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3、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教
学
思
路 梳理字词,读懂全文——编写提纲,整体把握——合作探究,评述人物——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主要
教学
方法 教法 :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学法: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②合作、探究法。
教
学
资
源 多媒体
剪辑电影《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一
课
时
第
一
课
时
一、课前自主探究,了解《战国策》及时代背景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共33篇。《战国策》是一部历史文献,为我们研究战国时代的社会斗争提供了资料。同时它也是一部散文集。它的语言流畅犀利,是论辩文的典型。每论述一个问题,都能反复纵横曲尽其意。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刻而具体,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道理。对后世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2、时代背景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时期,各封建诸侯国为夺取土地和人口,战争连绵不断。秦国受益于商鞅变法,逐渐强大,不断向外扩张势力,六国日益衰弱。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十年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了中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赵,大军曾逼近燕国的西南边境。原在秦国为人质的燕太子丹已逃回燕国,为报质秦之恨,并解燕国之危,于前227年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不久。燕为秦所亡。
3、了解战国四大刺客。
学生搜集资料,识记、摘抄要点,了解作品及背景。
课前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
预习课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为研习课文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