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摇篮》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6000字。 《中华文明的摇篮》教案
复兴高级中学 徐宁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神话传说与重要的考古发现。理解农业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神话传说与考古发掘与早期历史的关系。
2、阅读教材,了解中华农耕文明产生的时间、概况;通过老师导读、分析,理解农耕出现对人类历史的意义;通过对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的分析,认识其与客观历史的关系。
3、通过了解神话传说,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明的影响,原始农耕对中华文明影响;通过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中心,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农耕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关系。
难点:史前考古发掘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
说明:
1.原始农耕的出现(也叫做农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故以此作为重点。
2.考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使中华文明起源的具体情境日益清晰。要从实际考古发掘的材料中寻觅中华文明起源的痕迹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可结合相关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二重证据法,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中心,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故以此为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2、农业的起源-原始农耕的出现
(一)条件
1、工具改进——新石器
图片一:
【看图思考】你认为图片一所示的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与原始农耕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启发学生思考生产工具的进步发展对社会生产力,乃至农业起源的影响。)
生产工具 形状 用途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较粗糙 用于采集、狩猎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精细尖锐 用于农耕生活【总结】生产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
2、环境的变化
10000多年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变暖,欧亚两洲的冰原地区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而非洲的气候也由多雨转为干旱。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数量逐渐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的小动物和鸟类增多。
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剧烈变动破坏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使人类由采集和狩猎提供的食物大大减少。人类为了适应这一情况,开始改变生产方式鹤生活方式,利用所掌握的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来生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