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了解文中两个古代诗文小段的大意。
2、能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并理清作者的思路。
3、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三、 学安排:两课时
四、 学方法:讨论法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掌握生词,感知课文内容
二、 导入:
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雄立于世界上,是因为中华
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许多仁人志士,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甚至是生命和热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就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现在我们随着作者走进这篇回忆性散文,去认识了解这位为中国强大做出巨大贡献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三、 作者及邓稼先介绍
1、 杨振宁——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坐教授。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1980年又获Rumford奖,既而于1986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2、 邓稼先(参考资料)
四、 生字词
宰割 筹划 彷惶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课文按小标题分六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小组总结概括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合作探究明确。
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
2、第一部分——引子,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作者以1989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作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赞扬两弹元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木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从而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部分——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恩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深深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在荒凉无边的沙漠,凭借他物理的直觉和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邓稼先率领部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我能走”,并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的一生写照。
先描写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心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没有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