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16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琵琶行
福建宁德五中 薛凤英
预 习
⒈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与诗歌创作情况。
⒉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
⒈认识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现实。
⒉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⒊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⒈体会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
⒉诗人从形象美、音韵美、情感美和烘托美几个方面描写音乐美。
教学难点
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剧造成的原因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媒体选择
多媒体(powerpoint)
板书设计
江头送客闻琵琶
邀见歌女
江上聆听琵琶曲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年轻貌美 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 独守空船
少年欢乐 昔日欢笑 今日辛酸
歌女倾诉身世苦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一千多年前,白居易这个始终站在新乐府运动前列的大众诗人曾这样论诗: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他用一生的热情创作了许多绮美、瑰奇的诗歌,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出示视频。内容:白居易是个神童,据说生下来才七八个月能认识“之”字和“无”字。后世称识字不多为略识之无,就是从这里来的。他十几岁时写的《草》这首诗,最足以说明他的天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关于这首诗还有个小故事:白居易年轻时,拿着诗集去拜访诗人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也许他对白居易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吧,就开玩笑说: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不禁大为惊奇,忙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全国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不过,足以使白居易诗名不朽的,还是他三十五岁时写的《长恨歌》和四十五岁时写的《琵琶行》。唐宣宗在《吊白居易》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直到今天,一般人知道白居易,多半还是由于这两首诗。《琵琶行》作于十年以后,是他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这时白居易已经四十五岁。被赶出朝廷,赶到江州——今天的九江时,这算不得多么沉重的一次打击,竟使他情绪一落千丈。不过,他的热情毕竟还没有完全冷却,还能弹射出愤懑的火花,因此才提高了这首诗的品位。 三、学习诗前小序⒈指名学生朗读小序。⒉问:诗前小序对全诗有何作用?明确: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⒊师:这副九江琵琶亭的对联,正概括了这首诗基本内容(出示)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四、学习新课㈠听范读录音出示视频㈡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齐读。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要读得流畅,“银瓶”要读得紧张热烈。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用叙事的语气读,诗人倾诉身世部分和结尾部分要读得平缓些。㈢疏理文章的结构㈣琵琶女形象分析⒈思考:说说琵琶女身世前后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明确: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了,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车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凉的生活。⒉思考:“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什么诗人流泪最多并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明确: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视频)琵琶女是从京城流落到九江这里来的,而诗人则是被贬谪而来相同的遭遇,自然有相同的感慨。琵琶女“暮去朝来颜色故”以至“门前冷落车马稀”,年老色衰,终于被逐出旧日的欢快。这种心情是悲愤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抗议。诗人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这种感慨的底层,同样折叠着悲愤。他又怎能不悲叹一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呢!这震撼人心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曾被人反复引用,成了一代又一代人抒发情感的闸口。五、巩固新课⒈齐读全诗⒉师: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这是同情的泪,表现了诗人对被压在最下层的歌女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感伤的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呼应,使白居易不能不联想起他自己遭贬流落的命运。然而,这首传世绝唱的奇妙在于,作者对自己命运经历的描绘,在诗中却是淡入淡出,只把一怀愁绪倾泄在琵琶曲的美妙和歌女的凄凉身世中。《琵琶行》所以能响彻千年,大概正是这种悲剧美的力量。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诗中的音乐描写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齐读课文二、学习本诗中的音乐描写㈠请学生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㈡分析鉴赏⒈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么》”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徐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进,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