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一中2010届高三下第二次月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1小题,约8970字。
重庆十一中2010届高三下第二次月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2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吐血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6分,共78分)
1.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d的兴奋
2.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3.下表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d)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三中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增减情况综合为下表。
试验材料 生物数量(个/mL)
枯草杆菌 1d 2d 3d 4d 5d 6d 7d 8d 9d
大草履虫 180 160 140 160 180 160 140 50 60
双小核草履虫 — 60 70 80 60 50 40 20 10
试验材料 — — — — 20 40 60 80 10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属于草履虫,二者为种间斗争关系
B.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在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枯草杆菌的大部分能量流向大草履虫
C.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获胜,但9d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一定继续增加
D.将该烧杯置于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烧杯内的生物数量可长期保持稳定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菌素,在青霉素产生过程中不需要严格灭菌
B.谷氨酸棒状杆菌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发酵才能得到谷氨酸
C.生长期各阶段的细菌内部都会发生酶活性的调节
D.在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中,组成酶的合成只受基因的控制,而诱导酶的合成只受诱导物的控制
5.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的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含 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中产生了 ,那么二氧化碳中的 最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
B.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这说明a是主动运输过程
C.与c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与右图中③不直接相通,但膜成分最为相似的是高尔基体,用含 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该细胞中,则出现 的部位依次为①③②⑥⑤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