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5050字。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两种流派,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苏轼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发轫之作,整首词如挟天风海雨,横溢斜出,使我想起贝多芬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想起米开朗基罗充满力与美的雕塑。苏轼在四十七岁时写下这首词,这也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此时作者心情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
找同学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声音很好,朗读时如行云流水,为了近一步去体会这首词,我们一起来听录音。
大家跟着录音机朗读,又一次欣赏这首词,要想更好的理解体会词,还必须进一步进行赏析,老师将这首词分成三个层次。
(板书)赤壁雄奇景 英雄周郎颂 失意酹江情
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起句。起句如爆竹应骤然轰响,面对长江,孔子曾经深深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面对长江,南唐后主李煜也曾感慨万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面对长江失意落寞,被贬的苏轼他又有何感想?
同学齐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词人有了怎样的感想,请一位同学稍作阐释。
生: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长江,想到赤壁奇景,想三国赤壁之战,想到许多三国英雄人物,从而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注意具体体会词,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是三国时代吗?
生:不是,作者面对长江,看到滚滚长江水,发出感慨,想到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他把所有英雄人物,通过滚滚而流的长江而联想。
师:非常好,面对长江,词人表达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历史,为整首词铺垫雄奇的底色。光有底色不行,不但要放得开而且要收得拢,第二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放得开又收了回来,他交待了怎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地点?一起说是什么时代?(三国)什么样的地点?(赤壁)有了这样的底色,有了这样的时空,接下来浓墨重笔描写赤壁雄奇景,词中用了十三个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古人讲究炼字,留下了许多炼字佳话,谈谈你喜欢这首词中哪个字?
生:我觉得这十三个字中,“卷”字运用得非常好,这个“卷起千堆雪”的“卷”字体现作者的豪迈气概。从这种气概中,可以看出赤壁雄奇之景。
师:你说这个“卷”字侧重叙事,我同意。“卷”还写出一种形状,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认为还有一个“雪”,这个“雪”字不但写出长江回溅的气势,而且写出了颜色。
师:写出了色彩,这个色彩非常美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大家学习过《荷塘月色》吗?(生答:学过)“落下斑驳的黑影”,这种景色美不美?(生答:美)粗犷、野性的美。在这首词景物描写中哪个字体现这个特点?
生:我认为“穿”、“拍”两个字写出了长江水浪涛之势的磅礴。同学们试想,滚滚长江号称我国第一大江,它不仅有壮美的一面,而且不同词人笔下的长江体现出不同的美。在这首词中词人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前赤壁赋》中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后赤壁赋》中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谁来重复一下?(找同学重复一下)
师:在这里词人不去揣摩长江的恬静美,也不讴歌激情美,而是用尽笔墨描写长江的壮美,长江的壮美能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环境,通过这种描写能体现三国时怎样的社会环境?用四字成语概括一下。
生:群雄逐鹿,还有三国鼎立。
师:好,有没有补充?
生:群雄割据。
生:问鼎中原。
生:英才辈出。
师: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能写伊人一样,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写离情一样,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