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27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934、8
一、教学目标:
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难点)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方式:
整体感知——朗读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春天让人朝气勃发、浮想联翩,秋则让人平心静气、深思细品。同样是秋天,刘禹锡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马致远悲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李清照缠缠绵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毛泽东独立寒秋,英姿勃发,放眼“万类霜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秋思”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熔铸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一种况味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故都的秋》。
㈡、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特点:
①文章中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持什么态度?
②文章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征?
☆香山红叶漫山遍野、热烈奔放,颐和园风光旖旎、游人如织,作者视而不见,却只选取这涂抹着一层淡淡的灰色的花、槐、蝉、果来细味清、静、悲凉,为什么?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讨论:。作者所写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的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知人论世)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本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关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在怒。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讨论:结构上是圆满对称的,感情上是呼应增强的:
第一段和末段的抒情;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的对比议论、抒情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抑南扬北,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欲说北国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杯温开水,平淡无味,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
最后,郁达夫连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以虚映实,强化了对北国故都之秋的赞美:“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具体来说,“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这样就把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