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04年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测试卷8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第三单元复习练习1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共27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 )
A.归省(shěng) 行辈(háng) 不惮(dàn)
B.撺掇(cuān) 凫水(fú) 竹箬(ruò)
C.家眷(juàn) 向午(xiàng) 旺相(xiāng)
D.阖家(hé) 重阳(zhòng) 佞臣(nìng)
2.下列各组字注音并组词。(4分)
3.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仙山楼阁 尝心悦目 琼楼玉宇 直接了当
名符其实 莫明其妙 柳暗花明 人杰地灵
错字
正确的字
4.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4分)
(1)同学们刻苦学习,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天的野营生活中,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很好地锻炼了未经风雨的同学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得体的语句。(6分)
郑板桥从小就爱动脑筋,善于思考问题。一次和同学随老师到野外游玩来到小河边。小河上有座拱桥,桥下的水缓缓而流,从远处漂来一个黑糊糊的东西,漂到近处一看,原来是一具女尸。他们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这时,老师来了兴致,当即吟诗一首记下所见的情景: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一些学生拍手叫好,惟有爱动脑筋的小板桥直爽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填郑板桥认为老师的诗不确切的话。)他的话遭到同学们的责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填同学们责问的话。)老师没计较这些,要他说出哪些地方不确切,小板桥认真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第一句诗的不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第二句诗的不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第三、四句诗的不妥)。”听了小板桥的话,老师觉得有理,便说:“请你帮老师改一下吧。”
小板桥思考一会儿,把诗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板桥给老师改诗一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2分)
自去年9月以来,巴以连绵不断的冲突使局势严重恶化,双方关系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审视目前的局势,我们就会发现:近期巴以间发生的一系列流血冲突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态发展,而是阿犹两大民族在由对抗走向寻求和平共处这一漫长的征途中,由于双方在利益、文化和力量对比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的一个痛苦的过程。
(1)对我们“发现”的内容理解全面而正确的一项是( )
A.巴以间发生的一系列流血冲突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态发展。
B.阿犹两大民族由对抗走向寻求和平共处是一个漫长的征途。
C.巴以双方在利益、文化和力量对比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D.巴以冲突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态发展,而是两大民族在寻求和平的征途中因利益、文化和力量的对比的差异而不可避免的结果。
(2)对句中加横线的“走向”所陈述的对象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求。 B.寻求和平共处。
C.寻求和平共处这一漫长的征途。 D.寻求和平共处这一漫长的征途中的痛苦过程。
7.运用。(5分)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6分)
今天是放假第一天,早晨,我本来还想多睡会儿赖觉,不料早晨7点多就把我从睡梦中拖了起来,我还是不起来,这时,我妈妈就火了,她随手拿了一把尺,再我的屁股上拍了拍,我感觉到她拿了尺没什么好事做,一下子爬起来,人虽然是起来了,可是我的眼皮还直往下垂,我也不知道怎么穿衣服的,裤子都穿反了。
第二部分 阅读分析(共43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