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三峡》教案设计
南通市小海中学 杨宇红
学习目的:1、能正确朗读、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3、了解古今三峡的变化。
一、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动人的歌曲,观看几幅瑰丽雄险的山水风光图。(播放《长江之歌》音乐及长江三峡的画面)请同学回答一个问题,歌曲和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地方?
(画面呈现)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三峡是长江的华彩部分,现在的三峡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物之美,又具有人改造自然的人工之美,那么历史上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随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2、学生介绍作者及课文出处。(画面呈现课题、作者)
3、揭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见学习目的)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画面显示课文内容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音乐)
2、 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间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
三、研读课文
1、 指名朗读。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朗读,然后
点评。
2、理清文章结构。全文仅150多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本文的结构。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学生热烈讨论)
(画面显示)
①两岸夹水称之为峡,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征?
②作者写了三峡的哪几个季节的景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每个一个季节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有何用意?
四、品读课文
1、分析第一节。
(画面显示三峡山景)学生概括三峡的地貌特征。找出有关语句研读。板书:山高岭连。
本段字字扣住山,句句突出峰,但明处写山,暗中却包含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流的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铺垫。眼前这连绵不绝的群山,耸入云天的峰峦,雄奇险峻,苍天一线。这也更让我们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正是由于他能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才能传神地刻画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2、 分析第二节。
(画面呈现夏景)夏天景色的特点是“水流湍急”。从“夏水襄陵,没溯阻绝”一句可以看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使用了比较的手法,更现其迅疾。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可见作者是按照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写景的顺序。夏天江水暴涨,春冬江水平静,秋天水枯谷空,顺次而下,入情入理。
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哪首诗?齐背《朝发白帝城》。
一泻千里的江水,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使人感到豪情万丈。
3、分析第三节。
(画面呈现春冬景色)。这一段从色彩角度描写春冬景色,如“素湍绿潭”。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泉流瀑布,飞溯其间”等。从不同的视角写,如“素湍绿潭”是从俯视的角度,“绝巘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素”字用得好,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卷起千堆雪”。“绿”字写出了潭水之深,恰似“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句。“良多趣味”又是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