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29 12:45: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1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石 钟 山 记
上海青浦高级中学 沈莉
教学目的:
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感受古人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教学目标:
  中国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美国爱默生也有一句名言:“人,全都是为‘发现’而航行的探索者。”大家看一下,苏轼是不是具有“疑”这种精神?他是不是一位为“发现”而航行的探索者?苏轼正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一位古人。这节课我们要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感受苏轼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一)、初步了解苏轼的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1、课文中表现苏轼不迷信前人的句子有哪些?
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叹李渤之陋也。
2、郦道元、李渤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各是什么?
郦元之看法: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之看法: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止响腾,余韵徐歇。
3、凡事要有根据,苏轼怀疑这两个人的说法,根据是什么?
怀疑郦道元之说的根据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怀疑李渤之说的根据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既然对前人的解释存疑,作为一个学者苏轼是怎么做的?
去解开疑问。
5、苏轼是如何解疑的?
夜探石钟山,实地去考察。
6、经过实地考察,苏轼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二)、把握文章的主旨。
1、苏轼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由来的探求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一句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反问句。加强主旨。
2、 我们初中学过的一篇讲读课文所表现的主旨与此类似,大家还记得吗?
《河中石兽》: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它也强调了凡事不能主观臆断。
苏轼主张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对前人的说法有疑问,就要亲自去考察、去探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苏轼是如何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的。
三、选点读析、深入理解:
(一)、具体感受苏轼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1、 指名朗读文章第二节。
2 、苏轼是在什么时候探索石钟山的?他是如何去的?
   提示:在夜里乘小舟探石钟山。
3、 探索过程中苏轼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见下方多媒体演示:)
  4、这些所见所闻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有何作用?
提示: 阴森恐怖的气氛。  
   环境越艰险越显出探究真理之不易,越能见出苏轼勇于探索的精神。
5、出示学生的两幅画,集体讨论这些画有没有把课文所刻画的意境表现出来。
   再出示老师的画,加深对意境的的理解。从而体会苏轼不畏艰险、勇于探索 
的精神。
6、 在这样的险境中,苏轼心里有何波动?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提示:心动欲还。欲还却未还,他坚持下来,直至探到真相。这正显示了苏
   轼执着、大胆的探求精神。               
7、苏轼为什么要写“舟人大恐”?
提示:作为当地的船夫对于这种巨大的响声应该是习以为常的事,而且也习惯于夜行,听到响声不至于惊恐万分,在这里连船夫都害怕,说明什么问题?为了说明那里实在很恐怖,更突出了苏轼不畏艰险、探求真理的精神。
多媒体演示:
探索的时间、方式: 小舟夜泊绝壁下
探索时的所见所闻:大石(如猛兽奇鬼)
         栖鹘(惊起)
           鹳鹤(怪鸣)
           水声(噌吰)
           舟人(大恐)
渲染的气氛:怪异、阴森、恐怖
精神:大胆的质疑  执着的探求
归纳:夜幕笼罩下的石钟山,怪石陡立,阴森恐怖,。正是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下,苏轼为了解疑,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冒着生命危险,实地考察,探求真相。终于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尝到了冒险的美趣。环境越艰险,越显出探究真相之不易。要了解事物真相,就得有不畏艰险的探求精神。李渤在内的那些“士大夫”不能获得真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深入探求的勇气,浅尝辄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苏轼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那么苏轼是不是怀疑一切呢?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二)、补充材料,探究苏轼的这种精神的由来。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傍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傍,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傍,吾顾不能为傍母邪?”(范傍:东汉一个小官吏,抑制豪强,反对宦官,为坚持正义,两次被逮,死于狱中。)
  提问:这则材料与《石钟山记》在思想内容上有何不同、有何相同?
  提示:不同:《石钟山记》反映的是苏轼不迷信前人。
         此材料反映的是苏轼崇拜前人,向前人学习。
      相同:都体现出了苏轼的勇气。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苏轼的精神
         其实与《石钟山记》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一致的。苏轼
         小时候看书,认为范傍做得对,他就全身心去学,甚至可
         以象范傍那样为坚持真理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与他冒险探
         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的精神是有联系的。无论是向他人学
         习还是质疑、探疑,都需要一种勇气,需要献身精神。
归纳:由上述材料和《石钟山记》我们可以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苏轼。他并不是怀疑一切。对正确的东西,他不但肯定,而且积极去学;对有疑问的东西,不轻信盲从,大胆探索。我们也应该象他那样从小、从青少年时期养成这种精神。
四、扩展迁移:
我们身边也确实有不少具有这种精神的同学。我们学校的程勇明、郭萍、章仪、陈安等同学曾经对鲁迅的作品《药》中的注解产生了疑问,写了文章发表在《习作园地》上。我们也曾经对叶永烈的《首先要做“马”》这篇文章中的用例提出过质疑,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大家完全有能力进行质疑,下面请大家对苏轼探求到的石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