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740字。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
课 题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 型 新授
授课人:林爱玉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目 标 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内阁制、军机处等基本知识。
2、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3、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重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一、 情景导入
通过一段关于丞相地位变化的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思考: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授课过程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除丞相制度
(1)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加强君主专制
投影材料:
胡惟庸案
朱元璋称帝后,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其中胡惟庸任职时间最长,权势最重,朱元璋感觉胡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便于洪武十三年以“擅权枉法” 等罪名,杀了胡惟庸。并趁机将心怀叵测,对皇家统治有危险的文武官员都列为“胡党”,处死抄家,前后延续达10年之久,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人。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许立相。
(2)影响: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间矛盾, 但造成政务集中繁杂。
知识链接: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207件文书。计算一下,假设朱元璋每天工作12个小时,那他平均处理一个文书的时间是多少?
(3)内阁的创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