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知识解析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8490字。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知识解析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一、背景
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②重要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③国际因素: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④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的战火从朝鲜燃起;
二、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就近代化意义而言,甲午战争与前两次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
主要不同:两国现代化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四、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项目 内容 影响
⑴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⑵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⑶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⑷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指出两个条约的侵略要求有何不同,分析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⑴不同
①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②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⑵原因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