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360字。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哈尔滨市松北中学 于忠伟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实物考察法、阅读法、讨论法,再造历史形象,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
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3.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农业
2.北方:粟麦;南方:稻
3.家畜饲养业:“六畜”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农具材料及种类
2.牛耕、曲辕犁
3.灌溉工具:翻车、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工程
2.治黄问题
3.西域坎儿井
4.《河防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