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650字。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难点: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情况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这些特权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大开方便之门;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世界形势的密切关系。
【知识梳理】
一、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特点
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武装侵略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其所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进行投资。
二、不平等条约及其攫取的经济特权
1、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攫取的特权:开埠通商、倾销商品;外国商船可以到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协定关税等。
三、西方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和概况
1、方式: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
2、概况:分三个阶段:一是鸦片战争结束到1846年;二是1846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三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
四、西方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影响
1、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旧制度、旧观念,致使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