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960字。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要求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会总结其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习宏观历史阶段特征和比较历史现象异同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让处理主观热情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理解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三大改造的特点;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难点:总路线的实质,三大改造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自主学习
知识卡片:中国经济建设分期
1.1949年10月----1956年底 1949年10月----1952年底 (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953年-----1956年底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时期
3.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 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
①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线方针
1953年过度时期总路线: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一五”计划(1953—1957)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见课本)
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4、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成就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突出成就。
表现:①全国工业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
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