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320字。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黄宏智)
一、课程标准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1、学习要求: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2、说明:“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学习。“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三、会考要求
不作要求。
四、教材分析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至此形成。
“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很大的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斯大林模式"的缺点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使人们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各种矛盾逐步积累、激化,导致斯大林逝世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苏联的崩溃和解体。
“斯大林模式”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是照搬斯大林模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失败。我国在建国初期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许多做法,结果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斯大林模式的危害
(1)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生产效益低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全盘农业集体化给苏联农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苏联长期面临粮食和农产品短缺的严峻局面;
(2)民主受到破坏;
(3)思想上专制、个人迷信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