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课堂实录5
- 资源简介:
约8110字。
《安塞腰鼓》教案及课堂实录
恩施市小渡船中学 谭绍斌
[教学依据]
一股从高原大山里喷涌出来的山洪,一支裹挟着秦汉雄风的神兵勇将,一支肩挂天鼓下凡的少年雷公,似万马奔腾,如疾雷滚过,排山倒海,势不可挡,那一个个的后生,威猛神勇,似那蛟龙翻腾,神力四射,此时此刻,伴随着震天隆隆的鼓声,看他们一个个心花怒放,四肢生风,七窍咳火,五脏六腑豪情滚滚。其矫健、其浪漫、其勇猛、其顽强、其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即使诗圣、画仙也难以描述刻画,那便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
一、独具匠心的布局
文章的整个结构,是一个由序曲展开高潮尾声构成的完整过程。为了衬托安塞腰鼓的热闹场面,作者先从开场前的“静”下笔:“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没有响过。”这是文章的序曲,也可以说是“起式”。那“高粱地”是表演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是表演者成竹在胸的神气,这些都为后文热闹激昂的表演做好了铺叙。忽然间,如旱天里的一声惊雷,那个期待已久的声音响彻天空,表演开始了。作者用一个独立成段的“但是”,干脆利落地把笔锋由“寂静”转到“热闹”。而安塞腰鼓的全过程也在奔腾恣肆的语言中展开。文章的“发展部”也是有层次的。作者先用强有力的排比格,加之丰富的想象力表现鼓的声势,再由鼓声联想到健壮的西北汉子,接着又从西北汉子联想到养育他们的黄土高原。最后,连用两个“愈捶愈烈”,把读者的思绪又引回舞鼓的现场。并在声势上达到了高潮。高潮之后是文章的尾声:“当它嘎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由热闹又复归到寂静。尾声的寂静与序曲的寂静是不同的。序曲的寂静中蕴涵着骚动的能量,尾声的寂静则是能量释放后的真正的安详。这篇文章虽然不足千字,但由于巧妙地借助了时空的紧凑转换,造成一种能量很大的感觉,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具有了诗的特征。
二、气势磅礴的语言
1、语句铿锵。作家在散文中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连串短语。这样,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几字一顿,频频出击,使语势自然激越、昂奋。
……
教学实录
师:美的艺术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走入艺术的天堂,去领略那震人心扉的鼓点,去欣赏那豪放火烈的舞蹈。在此之前,先考考大家,身为土家儿女的你们,你又知道土苗哪些民间艺术呢?
(专家点评:把课外的信息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间艺术,激发他们发现家乡的美,热爱自己的家乡。)
生:在我老家,至今流传着两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绕棺”和“傩戏”。
师:不错,你能给大伙简要介绍一下吗?
生:“绕棺”是在室内举办的一种丧葬祭祀仪上,围绕棺材跳舞。“傩戏”不在丧葬上表演,仅为酬神祭祖、还愿、驱除邪祟时所专用。
生:我还知道鹤峰的“围鼓”,是行路敲打的锣鼓之一。红白喜事都用。
生:还有咸丰的“薅草锣鼓”,是在田间生产劳动时,为了鼓动人们劳动热情的一种民间击乐演奏形式。能让人消除疲劳、增加欢乐。
生:我还知道苗族的“猴儿鼓”。
生:还有土家族的“八宝铜铃”。
师:大家对家乡的民间艺术真还了解不少,我为大山有你们这样的儿女而感到高兴。那幺,不管是“围鼓”、“薅草锣鼓”还是“猴儿鼓”都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都带着或喜或悲的感情。
生:打鼓时精神特别地投入,心情激动,精神振奋,那时会忘记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