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的改革》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420字。 《北宋中期的改革》教案
南汇中学 潘海英
[教学目标]
1.知道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措施;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及历史地位。
2.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初步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通过学习,理解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对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学习体悟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改革要成功必须得到权力支持,改革的措施必须符合民意。
[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
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说明: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地主阶级为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而进行的改革。前者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是局部改革;后者以理财为中心,是一场全面改革,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尽管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以来的“积贫积弱”的局势,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对北宋王朝统治的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重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很复杂:有变法触犯一部分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有神宗皇帝对改革的动摇;有王安石的用人不当;也有新法的立意与效果相悖,最终遭到老百姓的反对等。而学生在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时往往会局限于某些方面,不能做到全面而客观地分析,所以如何提供相关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PPT演示)提问: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和改革?这些调整和改革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些调整和改革加强了皇权,消除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员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出现三冗现象,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统治集团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2.问题探究
探究一:北宋中期为什么进行改革?(即改革的背景)(板书)先请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到第三段,然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