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案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登泰山记
铜梁一中 周玉崧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课文录音素材,多媒体课件 。
教与学之法点拨:诵读,整体感知,点拨,笔记,讨论,设疑质疑解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听录音整体感知,正音、明读,疏通字面意思。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以杜甫的《望岳》导入
2、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泰山及作者介绍(投影)
1、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泰山风景既秀美又壮丽。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包含神奇,是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处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加上泰山本身风景优美,于是泰山便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宝库。 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2、《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1)注音:
汶(w en)水 南麓(lu) 石磴(deng) 山颠(dian)
徂(cu)徕(lai)岱(dai)祠 行(xing)宫 姚鼐(nai)解释加点的字
(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D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步骤方法:逐段进行:默读,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引导集体释疑解惑,点拨点拨重难点语句,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圈点批注。
四、本课文言知识过关练习
1、重难点字词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2、通假字
须臾成五采 其级七千有余 多平方,少圜
3、一词多义
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余始循以入
东
济水东流
循东谷入
漫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限
长城之限
崖限当其道
当
当其南北分者
崖限当道者
及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及既上
或
或曰
或得日或否
望
望晚日照城郭
日夜望将军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