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8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道 士 塔
作者:俞惠萍;单位: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系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也叫“千佛洞”,属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前的莫高窟收藏文物4万余件,但如今破坏严重,遗失很多,这一切大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道士王圆箓有关,可是宝物损失背后酿成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却不得不让人深思。让我们随着余秋雨的笔触来反思一番。
知识卡片:敦煌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敦煌石窟、敦煌遗书和敦煌史地(实即丝路史地)三大领域。
二、作者介绍: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文化苦旅》(1992)、《文明的碎片》(1994)、《秋雨散文》(1997)、《山居笔记》(1998)、《霜冷长河》等。
余秋雨对于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上。
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散文,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勃然喷发,于是,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余秋雨的散文对俗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生活层面上的东西已经无所关注,而是从更高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着极其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忧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相关,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由此而构成了散文的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以其丰富、高大、纯净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三、明确本课学习目的:
四、学生读课文,要求:
1、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极有感触的词语、句子。
2、文章四个部分内容的概括以及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讨论:
(一)关于王道士:
1、王道士是何许人?
2、为什么说他是罪人?他的罪行何在?
3、作者又为什么说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4、文中是如何写出他的愚昧无知的?(第二、三节)
5、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王道士发现洞窟内的宝物,如果不是王道士把文物卖给外国人,结果会如何?(从历史客观角度评价王道士,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永在地底下,或者被农民们糟蹋、或者被官员们占为己有……
由于历史的偶然性,造成了一个历史的必然—一敦煌学由此诞生!在被誉为本世纪初“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藏经洞的发现中,王道士永远是难以回避或排除的关键角色,是敦煌学产生的重要人物。
历史的偶然——一个错误造就敦煌学的“开洞”鼻祖(板书)
6、引导学生评价王道士。
王道士作为这里的主持,恪尽职守,积极清理积沙,筹资修建庙宇;
他生性节俭,生活朴实,一心修功积德;
卖文物所得的钱,并非中饱私囊,全用于修石窟;
也曾严加把守,安了木门,封了砖头,;
也曾同老外讨价还价,精打细算;
也曾多次上报官府,希望引起重视;
……
作为一个小小的道士,一个半文盲的农民,并不懂文化,更不知这石窟宝藏还会引出一个“敦煌学”,长达十年的官员们的或玩忽职守,或公文旅行,拖拖拉拉,漫不经心,虽然最初主宰了这片宝藏,但文物的最终遗失,难道是他一个人承担得了的吗?我们应从更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