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680字。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导学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a、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反对;b、国内战争开始后,苏俄面临着粮食、原料和燃料都匮乏的局面。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要求农民将全部余粮都交给国家;工业:加速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所有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劳动分配: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3、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在前期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前线的胜利,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巨大作用;消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仍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广大农民的不满,从而也影响到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4、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和平时期的需要。
5、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可拿到市场上交换所需物品,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农民恢复生产;工业:重要工厂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办兴办的企业,政府以租让的形式让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本国公民也可开办私人小企业;商业: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分配: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
6、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国内政局渐趋稳定,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