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6680字。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
【学习任务】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内容和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明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识记“一五计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课前预习】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 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 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 、 ,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实行 ;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
(3)取消 ; (4)实行普遍 。
4.特点:兼有“ ”和“ ”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财力、物力,支援红军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 利益,国内战争后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 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1)直接原因:“ ”政策在战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
2.内容
(1)农业方面: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 ①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 。
②对一些国家暂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 的方式让 经营。
(3)流通领域:改变由国家 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 。
(4)分配制度:废除 。
3.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 ,有利于稳定 ;
(2)到 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 ;
(2)1924年初列宁逝世以后, 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被逐渐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