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720字。 第31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掌握洋务运动发起的根本目的;洋务企业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图文资料,设置情景模式,再现情景;
(2)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采用阶级分析法分析洋务运动;
(3)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开展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 础。
【教学方法】
1.从原因、表现与后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自然经济的解体,从外部因素即资本主义入侵来进行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从背景、内容、失败原因与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洋务运动,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自主探究并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3.对文中图文史料进行分析,提高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表现
①引起中国家庭 “纺” 与“织” 、“织”与“耕”的分离
“男耕女织”,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相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特权的保护和机器工业品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 ,其中 棉纺织品占总价值的70%。原来“衣被天下”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因此受 到很大冲击。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逐渐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造成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这是几千年封建自然经济解体的重大标志。
②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外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的 丝、茶生产服务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并且日益商品化。这种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诱使土地所有者改变农业生产的目的,不得不面对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