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广州师范学院 静听风(原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4、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掌握对比衬托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和背景,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初读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引入(5)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二、探讨题意(5)
" 故都 " 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 " 故都 "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文化底蕴, " 秋 " 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
三、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2)
本文是郁达夫 1934 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国民党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7月,作者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这篇优美的散文,在文中寄寓了作者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四、 读中带悟,整体感知课文
1、 听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2、细品味,小组讨论
(1)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找出文章的文眼 。
明确:(1)“清”——清闲 “静”—— 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 萧条
——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总起(1~2):写感受,抒发向往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