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250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教案为本人参加江西省于都县2009-2010学年度校际交流教案。
学生定位:文科班较低层次的学生
学情分析:
1.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熟悉,对其理论名称也有了解,通过看照片说理论导入新课非常合适,让学生一上课就感觉到轻松的气氛。
2.学生通过必修二的学习,对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的相关内容已有了解。但是对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方针写入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有待通过本堂课予以解决。
3.学生刚刚学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节,对毛泽东思想有所了解,并形成初步认识,这对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有裨益。
4.学生需注意的细节: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的讲话吗?“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教材分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它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工程。本节主要围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开阐述。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成熟、指导地位的确立、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在叙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第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在必修一、必修二中未详细阐述,又因其地位的重要性,故在教材中进行详细阐述,在教学中作为新知识对待。而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因在必修一、必修二中已有详细阐述,所以教材略讲,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练习的形式予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