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38
- 资源简介:
约2070个字。
17、安塞腰鼓
刘成章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气势;品味语言,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
2、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美文、欣赏美文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气势恢宏,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学习本文以朗读一线贯穿,以充分诵读去体会它的情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2、问题导引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像。
3、合作探究法。在赏析语言过程中,发挥学生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对文中有关生命和力量的理解,提高赏析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学生主动探究、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
一、激情导入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简介作者、作品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三、齐读、正音、读出音乐美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3、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