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教案及扩展阅读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漫话清高》教案及扩展阅读
教学目的:
1. 了解"清高" 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 培养学生抓关键语句,快速理清思路的能力。
3. 思考"清高" 的当代意义。
4. 学习本文文化和思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抓关键语句,快速理清思路的能力。
2. 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教学难点:
1. 正确理解和认识“清高”的内涵。
2.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文化随笔,也是一篇说理性散文。文章写于90年代初,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经济发展了,时代进步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身处文明进步的社会,人们到底该如何生存,是淡然处之,还是大肆攫取?文章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里“清高”一词作了多方的探讨,艺术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针对本文这一特点,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清高”的内涵,并注意分析作者是怎样把“清高”的内涵逐层解说清楚的。另外还要学习本文文化、思辨的写作特点。同时注意放胆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清高”的认识。
为此,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自学法。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筛选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 研讨辩论法。“清高”这一话题,学生都应有话可说。通过讨论和辩论,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让他们思辨性地对一个问题、一种现象深刻地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古筝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评价他人。“清高”是褒义还是贬义?“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入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要求或进图书馆查阅课文所涉人物与清高有关的故事:许由,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等。课堂上,学生推荐代表分别讲述,老师相机补充
2、 生浏览课文,抓关键语句,概括段意,理清思路。
第1节:释清高。
第2节: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的事迹。
第3节: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节: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
第5节: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节: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节: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第8节:当代应如何扬弃"清高" 这一概念。
3、由以上概括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 (1一7 节)清高在古代:它的概念、模式和评价标准。
第二部分 (第8节)清高在当代:市场经济中“清高”可持。
(三).研读探究:
1、作者对古代那些清高之人以及半清高之人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对许由是贬,对陶渊明、诸葛亮、李白、孟浩然等是褒,对林和靖、倪云林等有贬有褒。说明了清高是褒义词,但也不是很高的评价。清高与否并不是评价人物的标准。这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性。
2.学生齐读第8节,分析作者认为"清高"在当代有什么积极意义?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