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890字。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余杭高级中学历史备课组 蒋春华
【课程标准】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指导意见】基本要求 :知道下列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认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发展要求 :知道《九十五条论纲》的作者及主要思想。说 明: 达•芬奇及其代表作品教科书中没有提及,教学中要予以补充。“古典文化的‘再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教学目标】①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资料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② 学生通过完成“文艺复兴概况简表”,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初期文学三杰、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③ 学生通过作品欣赏、史料呈现等方式探究人文精神的内涵。④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认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教学过程】一、 教师简述: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起源、发展、成熟。
教师提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近千年的人性“束缚”?学生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等理解:基督教在中世纪建立了神权统治,束缚了“人性”。
二、 教师出示本课的标题: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三、 探寻人性复苏之源:学生通过教师投示的《毛纺工场》、《数钱的银行家》和《婚庆》等图片,了解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的原因,并加深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四、 学生通过看书,完成“文艺复兴概况简表”,并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圈划。
五、 品味人性复苏之魂:1、 学生或通过对比诗歌、或通过欣赏小说片段、或通过对比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同一宗教题材的相关绘画、或体会《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对白,初步理解人性复苏的内涵。
人文之诗歌————从盲从盲信到个性觉悟;人文之小说————从等级观念到自由平等;人文之绘画————从压抑人性到回归人性;人文之戏剧————从神权至上到人性至美。
2、学生通过“文艺复兴概况简表”的二次利用,在教师提供相关文字图片补充材料的支持下,思考并理解:“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