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6480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设计
河北正定中学 马增书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比较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并分析其不同结局,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具体分解如下: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马克思主义进
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探究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产生的影响。
情境再现
史料分析
问题探究 学习先进的中国人敢于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探索救国之路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为振兴中华,刻苦学习。
新思潮
的竞起
新思潮竞起的原因和表现
史料分析
比较分析
学习五四先进青年追求新思想,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精神;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问题与主义之争”;“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
情境再现
比较分析
问题探究
学习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从而规划自己的人生方案,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