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误区
- 资源简介:
约3100字。
引导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误区
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 潘月好
现在有些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知不觉的陷入各种心理误区,难于自拔,导致思想困惑,斗志低迷,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既不利于提高成绩,又不利于今后的成长。一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误区。
一、要正视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误区
1.盲目追求学科能力。这类学生往往忽视了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巨大作用。你要求他背过几首诗词,他非但不被还振振有词:“高考考能力”。高考考什么就只能学什么,这是目前不学校师生奉为金针的至理,自然,考能力就只能学能力啦。有的学生把基本的文言词语的理解,掌握置于脑后,有的学生不注意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殊不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能力从何而来?这类学生往往耽于幻想,疏于实干,使自己的语文能力架设成“空中楼阁”。
2.严重忽略表达能力。当今语文高考侧重于能力考查,而在各项能力的考察中,特别突出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可令人痛心的是当今的高中生甚至有的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却是比较低下的。练习课上,有的学生做起选择题来不亦乐乎,高效快捷,而做起语言表达题来就愁眉紧锁,寸步难行;赏析佳作时,有的学生一看就明白,一写就话塞,让他谈心得则一言不发;写作课上,有的学生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他的这种见解,在我的脑子里曾几何时也有那样的灵光一闪,大作文是怎么就跑到爪哇国去了呢”这类学生除了懒惰之外,还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关系:思维是表达的基础,表达式思维的结果与升华。平日看了,用了脑了,广义的说,运用过思维了,而考试时呈献给阅卷老师的是思维的结果而非过程。况且,表达能力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平日那种只看只想的思维活动,缺乏表达活动的促进与升华,也只是一种得不到提高的思维能力。
3.缺乏恒心、毅力。语文成绩的提高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古人云: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常听到有的学生这样抱怨:“哎,又考砸了,半年的汗水付之东流。”还有的学生找到老师这样坦白:“我的确非常用功,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了,还不如前一次考得好,早知这样,还不如多学点数理化。”教训多么惨痛而深刻啊!可是,想过没有,如果“不用功”,不流“汗水”,恐怕比现在的结果还要遭糕!这类学生缺乏恒心与毅力,往往在尝不到成功的甜头时自暴自弃。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开一时乃多柴之功。
二、探本究源,引导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误区
任何现象的出现、粗暴在,都会有它的根源。探本究源,是弄清实质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究学生走入语文学习的误区的根源,是引导学生走出误区的根本需要。
1.引导学生认清语文学习的特殊性,牢固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念。
特殊性,及个性。是某事物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重要依据。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与数理化等科学习的根本区别。
第一,语文比数理化学科更应强调文化积淀和人生阅历的作用。可以做一个比较:如果某个学生缺课,恰恰是学立体几何的三垂线定理,那么在涉及该定理的运用的题中,他就会无所适从。假如给他补上了这一课,用不了多久,再去运用这一定理,就已不是什么难事了。但是在语文学科中,如果学会了分析景与情的关系的基本方法,他不一定对涉及该点的题目得心应手。但说对文学作品的“情”的把握,就往往因人而异。有国破家亡夫死的人生际遇的人,对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理解的更加深刻、透彻;无生死痴迷的爱情经历的人,对王实甫的《西厢记》的体会可能就会肤浅。可以说,数理化等链结构可以在短时间内弥补,而语文学习所需要的文化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