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ppt17(说课)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个16张课件,一个约3390字的说课稿!还包括:化学课程标准、全日制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标准各一篇!
《苯酚》说课稿
说课教师:西安市第三十中学 王刚锋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内容和地位
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着重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有机化学基础
在人类已知的化合物中,有机化合物占了绝大多数。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人类居住的地球上,使地球充满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数量以千万计,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世界,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提高了人们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当今,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学习有机化合物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课程模块中,我们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学习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 3.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4.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①观察实验:李比希法分析碳氢元素含量的仪器装置与原理。 ②实验:甘油中碳、氢元素的检验; 氯丁烷中氯元素的检验。 ③查阅资料或观看影像:质谱仪、元素分析仪在有机化合物组成分析中的运用。 ④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软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 ⑤观察: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 ⑥阅读与讨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⑦通过苯、乙醇、苯酚性质比较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⑧阅读:硬脂酸钠、烷基磺酸钠的结构特点及其乳化作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课程性质
二、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 课程设计思路
四、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 必修课程(A1、A2)
二、 选修课程(B1~B6)
1. 化学与生活(B1)
2. 化学与技术(B2)
3. 物质结构与性质(B3)
4. 化学反应原理(B4)
5. 有机化学基础(B5)
6. 实验化学(B6)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二、 评价建议
三、 教材编写建议
四、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第一部分 前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