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考复习基础知识及运用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04年中考复习-基础知识及运用
走势分析
多年来,“基础知识及运用”一直是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固定板块,它要考查的是考生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2003年的中考,这一考查内容继续稳定在试卷上,只是与往年相比,这一板块的内容稍微有所调整,考查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整和变化的依据是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即新大纲)。大纲强调的是“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大纲的“教学评估”部分,要求“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言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指出:“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
根据以上精神,分析2003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中“基础知识及运用”部分的试题,有如下特点:
1.语文积累受到了进一步重视。古代经典作品尤其是诗词作品和名家名篇中的名句的默写类试题,其比例有所加大。在这类试题中,理解性默写的试题明显增加。
2.语言实践活动的考查内容增多。这类试题,紧密联系生活,既“导流”,又“开源”,有很强的运用价值,如对联、谜语、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病句修改、汉字的规范使用、标语、广告、图表、新闻内容的概括、漫画、影视作品等,都走进了中考语文试题,体现出了一种“大语文”理念。
3.仿写类试题仍然走俏。这类试题的命题指向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仿写的句式及修辞方法与例句一致,仿写的句式或是一个复句,或是一个复句中的某个分句等,仿写的修辞方法或是比喻、拟人、排比,或是反复、排比,或是设问、反问、对偶等;二是所仿写的句子内容要与所提示的内容或规定的形式构成一个整体,合理通畅。
4.口语交际类试题在一些地区的中考中还有一席之地。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利用广播、录音等形式进行了听力考查。体现在卷面上的口语交际考查的内容,一般是根据试题提供的情境写出别人与自己的话,围绕“简明、连贯、得体”设计试题。
5.欣赏类试题在有些地区的中考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类试题,或欣赏一首小诗,或一首歌曲;或欣赏一段美文,或几句含意隽永的句子等。其重点的定位是,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感受,对作品中精彩的语言品味,对作品的评价与批判以及创造性理解等方面。
6.试题的综合性特征更加明显突出。这类试题破除了分点分项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格局,精选一段短文,从中设计基础知识及运用所能涵盖的若干试题,这种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试题结构不仅仅是命题形式上的改变,而且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考试新理念。
妙题评点
①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②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班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振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③〔a〕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b〕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c〕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d〕这无异于是民族精神的自杀。[e)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f〕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g〕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与伦比的财富。
④罗马废墟,一个千古流传之绝响,一个万世不灭之辉煌。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倾( ) (2)亘( )
2.文中第②段有两个错别字,用横线在字下标出,将正确的书写在下面字格中。
3.下面的句子是从第③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 )句和( )句之间。
面对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视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
4.文中加“ ”线的部分是对偶句,也叫对仗。根据其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