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话题作文指导:我们这一代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写作训练之四:话题作文——我们这一代
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朱美霖
写作目的:
1.能正确地审题立意,做到不偏题。
2.能写出我们这一代的群体特征。
写作指导:
一.话题作文的审题。
1.准确理解话题
话题作文是一种由命题者提供写作中心,考生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作文形式。这个“中心”既可以是规定一个写作内容的范围,也可以是规定一篇文章的主旨。
从语言形式看,如果话题是一个词(如“起点”),抑或是一个偏正短语(如“我们的语文活动”),那么它只规定了写作的范围,虽然立意、角度、形式可自由确定,但选材、立论或确定主旨的范围不能超过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如写“诚信”这个话题,有些学生在写作时,立意为“必须具有助人为乐的美德”,在文中大谈“互相帮助的重要性”,这就偏离了“诚信”这个内容范围。话题如果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书乐”)或动宾短语(如“欣赏自己”),那么它往往是规定了一篇文章的主旨,写作时就不能偏离这个主旨。写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题时,有考生将论点确立为“答案是丰富多彩,但正确答案是惟一的”,这就偏离了话题。
一篇好的话题作文必须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保持统一的话题,如果东拉西扯,就会造成中心分散,话题转移。2003年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以“感情亲疏和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进行写作,考生就必须扣紧“感情亲疏”和“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行文。立意的方向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也可以是“感情的亲近也有助于理性的认知”“感情亲疏对认知的积极意义”……只要能自圆其说并能让人信服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在写作过程中,“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但不能只写“感情亲疏”而忽视“事物的认知”,也不能只写“事物的认知”而忽视“感情亲疏”。我们说,一般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比喻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比喻义,而关系型的话题则务必辨明两者甚至三者间的关系,谨防顾此失彼或转移话题。
2.准确把握题引材料
有的话题作文在前面有一个题引材料,这些材料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在文章里,用不用题引材料都无所谓。但是考生在审题时,必须要读懂题引材料,准确地把握它所蕴含的寓意和哲理,捕捉材料提供的信息,然后立意构思,下笔为文。
3.认真研读提示语
话题作文往往在开头有一段提示语。提示语的作用是对话题进行阐释,帮助考生加深对话题的理解,把考生引到话题之上。读懂和用活这些提示性的话,对我们理解题意、激活思维、优化写作大有好处。如2003年高考作文的提示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就是在有意启发考生,在作文时,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联系实际。如果没看清看懂或忽视了这一提示,要想写出高水准的作文自然是相当困难的。
二.审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