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经典教案
- 资源简介:
约33170字。
高中语文必修一经典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派诗人,以一首《雨巷》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一、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参考: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3、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二、默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得美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明确:美,是一种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2、这首诗的意境怎样? 明确:朦胧、含蓄、空蒙。
3、诗中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意象有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
第二课时
三、品味语言、鉴赏姑娘形象。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
……
《小狗包弟》【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先给大家说个故事:说的是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在浏阳遇险,被迫在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并被判刑8年,最终丧妻失子。你相信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整体把握
1、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⑴ 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⑵ 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
(明确:开端──发展──结局。)
⑶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
开端(包弟来历)
↓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
结局(痛别包弟)
三、情感把握
1、教师引导:本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露了作者的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下面请同学们研讨课后练习一的第一问。
2、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四、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在作者的这段复杂的心理历程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狗包弟情感的是哪一种呢?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一句就是本文的“文眼”。)
2、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又用了哪些语句来表明了自己的这种“歉意”的呢?
3、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课程分析:这篇文章是一篇有关演讲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演讲的内容上,而是放在了演讲者的形象塑造上。其中作者采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对其外貌,衣饰,语言,神态,动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从而在读者的心目中建立起了游学问,有文才的先生形象。所以对本文而言,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也应该是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今年我担任了高一三个班的教学任务,且前两个班为全年级最好的,而一班为全年级基础最差的。对老师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一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工作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该班学生基础很差的事实。一些最基本的语文通识学生都不具备,而且学生已经对部分课目产生了厌学情绪,故而对一班的教学,趣味性是很重要的。看了一班的两次作文后,发现一叙到底的作文占了绝大的部分。私下里与学生交流得知,一些学生根本分不清记叙与描写的区别。而本文在描写的手法使用上又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所以想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一班学生能体味到记叙与描写的不同,及其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作用。
设计理念:描写手法最大的效果就在于生动形象,使观者有耳闻其声,目见其态的作用。如何使一班的同学体味到这一点呢?(一)可采用课后练习一让学生学习批注法,而且有现成的例子可供模仿。(二)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再现情景。请几位同学表演。这样既冲淡了批注法易于使学生枯燥的情况的出现,又通过表演使学生体味到了使用描写的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1. 了解梁启超的生平事迹,体味大师风范。 2. 学习用批注式方法,来体味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自觉使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意识。
猜谜激趣,了解人物
(一) 请同学依据老师逐渐给出的有效信息打一个人名。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康梁 (设计意图:如果一次把所有信息打出,就丧失了本题的紧张性与趣味性,所以我采用逐一给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