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全科试卷(9科10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综合资源 / 高三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6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4 7:44:3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doc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数学理科试题.doc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数学文科试题.doc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doc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英语试题.doc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doc
宜春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命题人:徐平娟    审题人:葛冬莲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颓圮( pǐ)       喋血(dié)      蜕变      陨身不恤
  B.重创(chuāng)    马嵬(wéi)      砥砺      唉声叹气   
  C.弄堂(lòng)      椽条(yuán)     就序      以身做则 
  D.岑寂(cén)      癸丑(kuí)      逡巡      责无旁待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说,屈原死后被一条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听
  起来过于神奇荒诞,却正反应了人们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B.在世锦赛体操比赛中,他双杠的动作完成得简直无可挑剔,以致全体裁判员无
  一例外地对他亮出了满分。
  C.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
  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
  D. 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的功
  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文化”,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来聚餐,北京麦当劳把《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作为他们的广告主题之一。
  B.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C.记不清都是在地坛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D. 鲁迅对中国青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于是写下了这篇题为“死水”的文章。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钱塘潮在国内可谓声名远播,每年八月十八日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至,由此发生潮水卷走游客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当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B.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犹如置身于《红楼梦》的情境之中。
  C、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D、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共识。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昨日午夜,朔风骤然而起,犹如脱缰的马群传来阵阵的嘶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幅经典的雪中美景图,映入了我的眼帘,似梦非梦。
  ①许多原来色彩各异的建筑都披上了银装
  ②窗外已是白茫茫一片
  ③黎明,窗棂上挂满了晶莹的霜花
  ④风伴着雪,雪随着风   
  ⑤精雕细琢的图案带来了几分难得的惊喜
  ⑥狂吼的寒风仍然在急速地行走
  A、③⑤②⑥④①    B.③⑤②①⑥④    C.⑥④①③⑤②    D.①⑥④③⑤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