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全科试卷(8科8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浙江省宁波市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8科8套)
浙江省宁波市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历史).doc
浙江省宁波市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地理).doc
浙江省宁波市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化学).doc
浙江省宁波市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数学).doc
浙江省宁波市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物理).doc
浙江省宁波市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英语).doc
浙江省宁波市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doc
浙江省宁波市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政治).doc
宁波市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试卷
一、检阅我们的家底:(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空旷(guǎng) 跛脚 (bŏ) 倒坍 (tān) 相形见绌(chū)
B.蜷缩(quán) 吞噬 (shì) 惬意 (qiè) 恪尽职守(kè)
C.峥嵘(zhēng) 笔杆(gān) 刹那 (shà) 浅尝辄止(zhé)
D.眩晕(xuàn) 骸骨(hài) 饿殍(fú) 猝不及防(c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春夏之交,群峰碧绿,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从新长的桉树,枝桠上翘,新芽竟长,欣欣向荣。
B.我沿着第五大街散步,只看看万花简般五光十色的景象。我确信,那些活动在人群中的妇女的服装色彩一定是一副决不会令我厌烦的华丽景象。
C.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从。
D.信息产业部21日起动“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活动将持续一年,全面治理互连网.移动通信网上违法不良信息,倡导网络文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B.人类用食物作为诱饵,许多小鸟都在劫难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对此真实的写照。
C.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代表和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D.今夏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必须精诚团结,战胜洪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5.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师说》的“说”是一种文体,与《捕蛇者说》一样,都是说理辨析类文章。
B.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阿房宫赋》是“律赋”中的名篇,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借景抒情。苏轼用散文形式写赋,他的《赤壁赋》称“文赋”。
C.《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名篇,其代表作品还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这些小说的结局都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杰出的词人,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世称“苏辛”。他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是传之不朽的名篇。
6.下面三句话分别出自哪位文学形象之口,选择回答全正确的一项(3分)( ▲ )
(1)“奇怪得很,白天我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喔唷’,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2)“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3)“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A.贝尔曼 祥林嫂 王熙凤 B.索科洛夫 祥林嫂 林黛玉
C.琼珊 卫老婆子 林黛玉 D.索科洛夫 卫老婆子 王熙凤
7.名句填空(10分)
(1) ▲ ,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今之众人, ▲ ,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 ▲ 。(苏轼《赤壁赋》)
(4) ▲ ,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5)悲夫!有如此之势, ▲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遨游阅读的天空:(29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共14分)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 ,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